2023 年 1 月 25 日,这项题为 Repeated vaccination of inactivated SARS-CoV-2 vaccine dampens neutralizing antibodies against Omicron variants in breakthrough infection 的研究以 Letter 形式发表于 Cell Research 上。
研究收集了来自上海的 135 份 BA.2 感染者血清样本,其中 24 人从未接种新冠疫苗,56 人接种 2 剂灭活疫苗,55 人接种 3 剂灭活疫苗。
(资料图)
结果显示,与接种 2 剂新冠疫苗的人相比,接种 3 剂的「高抗原始毒株中和抗体」水平更高,但「高抗 Omicron 突变株中和抗体」水平却下降了。
同时,与接种 2 剂新冠疫苗的人相比,接种 3 剂的抗 BA.2、BA.4 和 BA.5 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均显著下降。
图源:参考资料 1
研究团队认为,这些结果表明,重复接种疫苗可能会唤起对原始毒株的强烈免疫反应,但同时也会抑制对新突变株的免疫反应。这一现象在免疫学中被称为免疫印记(immunological imprinting),或抗原原罪(original antigenic sin)。抗原原罪:新的抗原激活老的免疫抗原原罪指的是当免疫系统对某个抗原建立免疫记忆后,再遇到一个类似但稍有不同的新抗原时,会优先激活针对最初抗原的免疫反应。但是,新的抗原与原始抗原本身还是存在一定区别,因此,这样的受原始抗原「影响」的免疫反应在应对新抗原时就不是「最优」的了,故有「原罪」一说。抗原原罪这个概念最早在流感中出现。20 世纪 60 年代时有科学家提出,人体针对流感产生的抗体主要取决于第一次接触的流感病毒株,以后再感染时,哪怕病毒株已经因为突变产生了「抗原漂变」、与原来的病毒株有了差异,人体产生的免疫反应还是以针对最早接触的流感病毒株为主。目前,抗原原罪已被认为与登革热病毒、流感病毒、HIV 病毒有关。一个可能的例子是 1918 年 H1N1 西班牙流感大流行,当时,分年龄阶段的死亡率在 28 岁段达到峰值。而这个年龄段对应的出生年份是 1880 年,彼时正是 H3Nx 俄罗斯流感大流行时期。有推测认为,之所以在 28 岁出现死亡率峰值,这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人群在幼儿时期对 H3Nx 产生了强大的免疫记忆,到了二十多年后,再次暴露于 H1N1 时,新的抗原激活了老的免疫,但产生的免疫应答无法很好地抵御 H1N1,因此死亡风险增加。
图源:参考资料 2
登革热的例子则更为极端。
登革热病毒有四个主要的血清型。只要感染过其中一种,或者如果以一种血清型的病毒制作疫苗进行接种,抗原原罪的反应程度就足以强到今后遇到其它任何一个血清型,产生的抗体主要是针对最初那个血清型的,而对其它血清型无效。
在新冠疫情中,也有一些研究观察到了抗原原罪现象。
如 2022 年 6 月,Science 一篇题为 Immune boosting by B.1.1.529 (Omicron) depends on previous SARS-CoV-2 exposure 的论文发现,接种三针 mRNA 新冠疫苗后,早期曾感染过原始毒株的人,再感染了 Omicron 后,针对 Omicron 的中和抗体虽然相对未感染或只感染原始毒株的有一定增加,但却要明显低于没有感染过原始毒株只感染了 Omicron 的人群。
图源:参考资料 3
原始病毒株的感染史,同样「干扰」了人体对于 Omicron 感染的常规免疫反应诱导。这一现象也证实了新冠病毒感染中抗原原罪现象的存在。
那么,抗原原罪的存在是否意味着既往感染和疫苗接种失效?
实际上,抗原原罪带来的实际影响因病原体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可能只是影响免疫反应的程度,而并非让免疫反应完全失效,像登革热的极端现象并不普遍存在。
更多真实世界的数据显示,过往感染以及疫苗接种对 Omicron 的重症保护作用仍然良好。同时,还有一些研究显示,在接种完疫苗后人体对新冠的免疫识别广度也在增加,这个过程会在接种完疫苗后的好几个月里持续发生。
Cell 上的一篇论文显示,接种完两种 mRNA 疫苗后,虽然中和抗体滴度随时间下降,但中和抗体本身的中和能力却随时间在提升。接种完第三针增强针后,那些能识别包括 Omicron 在内各种突变株的记忆 B 细胞又被迅速激活,产生大量中和效率非常高的抗体。
图源:参考资料 4
另一篇研究 Omicron 突破性感染后记忆 B 细胞变化的论文则发现,发生突破性感染后,记忆 B 细胞的应对也是非常讲究「策略」,主要扩增了那些识别各突变株的保守区域的记忆 B 细胞。
以上的研究相互佐证:人体对新冠的免疫识别具有高度灵活性,即便最初接触的抗原是原始病毒株或某个突变株,最终的免疫记忆却能有很好的广度。
而在此次发表于 Cell Research 的最新研究中,研究团队同样指出,与 2 剂疫苗组相比,3 剂疫苗组对 Omicron 突变株的中和抗体活性虽然降低了,但这两组之间的临床症状相似,并且接种 3 剂疫苗已被证明能够降低感染后的重症和死亡风险。
研究团队强调,这项研究仅限于接种疫苗后的突破性感染者,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仍然强烈建议进行新冠疫苗加强接种以预防重症。
二价疫苗引争议:什么样的加强针更好?
关于抗原原罪,还有一些声音表达了对 Omicron 突变株疫苗的担心:接种过原始毒株疫苗的人再去接种针对 Omicron 设计的疫苗,是否也会存在抗原原罪?针对 Omicron 设计的疫苗还会有保护作用吗?
一项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收集了 40 人的血清样本,这些人接种了三剂单价 mRNA 疫苗及第四剂(二价或单价疫苗)。比较发现,针对原始毒株和 Omicron BA.4/BA.5 等亚株,与使用原始单价疫苗进行第四针加强相比,使用二价疫苗没有引发显著优越的病毒中和抗体反应。
另一项发表于 NEJM 的研究观察了 33 名疫苗接种者针对 BA.5 的免疫原性,结果接种单价和二价 mRNA 疫苗加强针后,针对 BA.5 的中和抗体滴度中值相似。
两项研究均提出,抗原原罪现象可能成为二价疫苗的阻碍。
费城儿童医院的疫苗专家 Paul Offit 引用上述研究数据认为,二价疫苗不一定优于原始单价疫苗。在 FDA 疫苗与相关生物制品咨询委员会(VRBPAC)中,Offit 也是投票反对二价加强针的专家之一。
他还引用了此前辉瑞针对 BA.1 研发疫苗的数据,其中,相比较低剂量的二价疫苗(30 微克),单价 BA.1 疫苗或更高剂量(60 微克)的二价疫苗显示出更强的 BA.1 特异性中和抗体反应。据此,Offit 建议,单独使用 BA.4/5 mRNA 疫苗成分可能会引起更符合预期的免疫反应。
不过,也有不少专家支持二价加强针的使用。
Scripps Research 分子医学教授 Eric Topol 认为,大量数据表明二价加强针的表现要好于预期。他引用四项使用活病毒评估中和抗体反应的预印本研究,数据表明,与原始疫苗相比,更新后的二价疫苗针对 BA.5 的中和抗体增加了 2~8 倍,针对 XBB 的中和抗体增加了 2~6 倍。
同时,Topol 还指出,几项真实世界研究也表明了二价加强针的有效性。如以色列一项针对超过 700,000 名 65 岁及以上参与者的研究发现,接受二价加强针的人新冠住院的风险降低了 81%,死亡风险降低了 86%。同样,美国 CDC 一项研究发现,65 岁及以上人群接种新的加强针后,住院风险降低了 73%~84%。
2022 年 6 月 17 日,WHO 在研究了 Omicron 感染以及 Omicron 版疫苗研发的数据后建议,在现有疫苗完成基础免疫后,可以用 Omicron 版疫苗作为增强针。
刚刚过去的 2023 年 1 月 26 日,FDA 疫苗与相关生物制品咨询委员会(VRBPAC)以 21:0 通过一项决议,支持将现行的「基础针+加强针」的新冠疫苗注射流程,优化为每年只需接种一剂二价新冠疫苗(原始毒株 + Omicron BA.4/BA.5 毒株)。
不过,也有一些专家对此表示了担忧。有学者指出,双价疫苗作为初免疫苗的有效性数据还很少,而由于抗原原罪现象的存在,加入原始毒株可能会削弱疫苗对 Omicron 突变株的有效性。
FDA 表示,专家组将在 5 月或 6 月再次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正式决定更改疫苗配方,及更新后的疫苗应该只包含一种新冠毒株,还是包含多种新冠毒株。
2022 年 12 月 4 日,北京神州细胞生物研发的二价(Alpha/Beta 变异株)S 蛋白疫苗被纳入紧急使用,这也是我国目前唯一纳入紧急使用的多价新冠疫苗。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也公开呼吁,「第四针一定要变换疫苗,不能再用灭活疫苗了」。
此外,神州细胞的四价(Alpha/Beta/Delta/Omicron 变异株)S 蛋白疫苗也正在研发中,国药中生针对 Omicron BA.1 的广谱重组疫苗也已进入 III 期临床。
什么样的疫苗更适合作为加强针?什么样的接种方案能够提供更好的免疫?抗原原罪对新冠的影响程度究竟如何?这些问题都还需要大量免疫学研究、疫苗有效性追踪等数据来验证,进而启发如何设计更广谱更高效的疫苗。(策划:z_popeye|监制:gyouza)
致谢:本文经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学博士、知名科学博主 @二手的科学家 专业审核
感谢 周叶斌 对本文做出的贡献
题图来源:论文截图
参考资料:
[2]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050607/
[3]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bq1841
[4]https://www.cell.com/cell/fulltext/S0092-8674(22)00456-1
[5]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213907?query=featured_home
[6]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c2213948
[8]https://www.medpagetoday.com/infectiousdisease/covid19vaccine/102604
[9]https://www.advisory.com/daily-briefing/2023/01/17/covid-immunity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