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关闭
7 月 22 日,一篇名为“”(第一个室温常压超导体)的论文出现在了预印本网站 arXiv 上,立即引发了热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源:arXiv)
这篇论文的研究团队全部来自韩国,其中 是高丽大学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凝聚态物理、先进材料等。第一作者 Sukbae Lee,是量子能源研究中心(Quantum Energy Research Center)的 CEO 兼研究员,长期从事高温超导领域的研究,Ji-Hoon Kim 是量子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也是本次超导样品合成工作的完成人。
(来源:arXiv)
他们改良了一种具有铅磷灰石结构的化合物,用 CuCu2+ 取代了 Pb2+,诱发了微小的晶体结构畸变(表现为 0.48% 的体积收缩),这导致了材料界面处超导量子阱的形成,使得其具备了超导性,超导临界温度在 127 摄氏度,即 400K 以上,而且在常压下就具备超导性。
他们将这种材料命名为 LK-99。通过临界温度(Tc)、零电阻率、临界电流(Ic)、临界磁场(Hc)和迈斯纳效应,都可以证明 LK-99 的超导性。具体来看,他们在 389K(约 125℃)下进行试验,出现了电压等于 0 的情况,由此认为在这一条件下电阻等于 0。
LK-99 外观呈灰黑色,与典型的超导体颜色一致。研究团队也给出了它的晶体结构,LK-99 具有三维网络结构,金属离子被[PO4]四面体包围,形成了间隔 6.514Å 的圆柱体结构,由于铜离子的半径(87pm)比铅离子的半径(133pm)小,因此会在三维网络中产生应力,这直接导致了超导性的出现。
LK-99 的热容曲线也证实了这一点,它不遵循 Debye 模型。同时,LK-99 的 EPR 在全温度范围内都出现类似回旋共振(cyclotron resonance)的信号,这是二维电子气体量子阱的特征信号,这也证实了铅离子和磷酸盐界面上存在超导量子阱(SQW),这是 LK-99 具有超导性的关键。
量子阱是指与电子的德布罗意波长可比的微观尺度上的势阱,它是是一个纳米级的薄层,可以将(准)粒子(通常是电子或空穴)限制在垂直于该层表面的维度上,而其他维度的运动则不受限制。这种限制是一种量子效应。
此前英国剑桥大学的约瑟夫森()从理论上预言了穿过隧道壁垒的超导电流,即著名的效应,这意味着电子通过隧穿在量子阱之间移动时,电阻将为零。LK-99 中量子阱间隔预计在 3.7 Å~6.5 Å,此时量子阱之间的隧穿效应很可能发生,因此使得这种材料具备了超导性。
(来源:arXiv)
今年 3 月,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物理学家迪亚斯()声称自己合成的一种含镥化合物在 1Gpa 的压力下实现了室温超导,但该实验结果未能得到其他研究团队的复现,南京大学闻海虎团队更是通过详实的数据,在 Nature 杂志上发文否定了这一结果。但看起来,似乎韩国团队的实验结果比的发现更加可靠。
他们提供了一段视频,展示了 LK-99 的迈斯纳效应。视频中一块材料被放在磁铁上后,保持悬浮状态。这是物体转变为超导体的特征之一,即迈斯纳效应。这些都是研究中所没有的。目前来看,韩国研究团队这一突破性进展还有待同行进行检验,方知真假。
如果实验结果得到验证,那这将是超导领域的重大突破,在磁悬浮、核聚变、量子计算机等多个领域,室温超导材料的应用将诱发革命性的创新,有望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
(来源:arXiv)
参考资料
1.https://arxiv.org/abs/2307.12008
2.https://sciencecast.org/casts/suc384jly50n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