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亚洲特快》。
【资料图】
最近,网络上美军泄密情报成了网上热议的话题,其中有一个情报呢,就是美国向乌克兰提供的JDAM制导炸弹攻击俄罗斯第八集团军前沿指挥部的打击效果分析。
从这个泄密情报的内容来看呢,这个遭到攻击的目标距离前线有6公里。投掷的3枚炸弹中只有一枚成功起爆,使得两座目标建筑物当中的一座部分倒塌。
这样的攻击效果应该说算是部分的达到了作战目标,但是对于武器来说,则是说明似乎是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毕竟三枚炸弹中只有一枚起爆可能是存在了一定的技术问题。
不过这倒并不是特别奇怪,毕竟当年美国用JDAM袭击我国驻南联盟大使馆的时候,投掷的5枚JDAM当中也有2枚没有起爆。因为本身为了打击这种坚固建筑目标,通常都会使用延时起爆,在炸弹依靠自身动能击穿目标表层进入目标内部再起爆,这意味着引信必须承受住撞击的巨大冲击,然后在预定时间完成起爆,本身就会导致起爆率较低。还有个问题,乌克兰使用米格-29战斗机来投掷JDAM,为了装西方制式武器涉及到航电设备的改装,其实这是个有点复杂的过程,在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就可能导致引信没设定明白,导致引信可靠性进一步降低。
但尽管如此,至少这次攻击也算是达到了效果。
我们知道JDAM炸弹本身就是一种在普通无制导炸弹基础上进行改装而来的精确制导武器,它的最大好处就是价格相对低廉。
但其实JDAM在使用上来说,和激光制导炸弹,空地导弹相比其实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它在弹体四周加装了一个小的边条翼,能够获得一定的滑翔能力,从而加长了炸弹的射程,尽管只是达到了28公里,但那相比常规炸弹只有几公里的射程,但这已经可以让战斗机在大多数短程防空系统射程外投弹,已经能够大大提高生存性。而更重要的是,能够进行防区外攻击可以大大降低战斗机飞行员的心理压力,也使得飞行员可以分神观察周围,防止遭到防空武器或者敌方战斗机的偷袭,对于弱势一方的飞行员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
而且这种滑翔能力也意味着炸弹自主修正的范围可以很大,飞机可以在偏离目标很大的一个角度上投弹,让炸弹自己滑翔到目标上面去。最妙的是,这东西还是“射后不管”,不需要飞行员继续对目标进行激光照射,或者使用无线电控制炸弹。
这就是为什么当代国家空军里面,比较强大的空军在训练中会强调训练带有人在回路中功能的弹药,而对JDAM或者类似的弹药在训练中会不常用。
比如我国空军的宣传资料中,最常见的就是苏-30MKK战斗机发射电视制导的Kh-29导弹,往往还要玩前弹打孔,后弹跟进这样的“花活”。
当然这也和我军直到“北斗”系统组网完成之后才开始大量采购装备卫星制导弹药有关,但其实之前用GPS\格洛纳斯导航的上一代卫星制导炸弹我军早就小批量装备和试用,结论就是这种炸弹几乎不需要进行针对性训练,扔起来实在是太容易了,没有必要让飞行员花时间去专门练这个。
今年3月,也就是在上面提到的这次袭击之后没多久,就出现视频显示乌军投掷的一种明显带有机翼的JDAM攻击了俄军的阵地。
这显示乌军使用的应该还不是基本型JDAM,而是JDAM-ER,也就是增程型JDAM炸弹,炸弹上安装了一对可以展开的弹翼,使其射程从基本型的28公里进一步延长到80公里。而从乌克兰米格-29战斗机的外挂条件来看,只有机腹挂点能携带2000磅级的载荷,所以他们最有可能使用的应该是1000磅,也就是454公斤的GBU-32,此前袭击俄军指挥部的则应该是采用惰性装药和加厚外壳的GBU-35钻地炸弹。
另一边,俄罗斯也已经开始大量使用卫星制导的滑翔炸弹,但和乌克兰方面相比,他们的这个炸弹就有点有趣了。
当然俄罗斯是有正经类似美国JDAM的“高级”滑翔炸弹的, 比如3月第一次被西方媒体“确认”的UPAB-1500V型1500公斤炸弹,PBK-500U卫星制导子母弹,以及此前在航展上曾经亮相,俄罗斯国防部也宣布在乌克兰已经使用的“雷霆”-E2滑翔炸弹(GROM-E2)等这些航空弹药,都是相当正经的武器系统。
但目前在战场上最经常被使用的滑翔炸弹,画风却与这些设计精良的武器完全不同,虽然网上早有传说俄罗斯正在使用这类武器,甚至在去年就传说称俄军使用了一种粗制滥造,带有弹翼的滑翔炸弹。当时大家还觉得,这俄罗斯再怎么着,精确制导武器也不至于“粗制滥造”吧?
今年1月,社交媒体上首次出现了这种炸弹的全貌画面,然后3月份,又有乌克兰方面发出的未爆弹照片,这几张照片里面粗制滥造的味儿真的就,那就叫一个溢出画面。
这种弹药的名称目前未知,因为它就是一个普通的M-62型500公斤炸弹加了一个滑翔翼和简单的尾翼,有亲俄电报博主称这个装置的名称是MPK,也就是俄语“滑翔与修正模块”的缩写。那我们下面就管它叫MPK-FAB-500吧。
据称,目前俄军在乌克兰每天投放约20枚此型炸弹。
其实从今年1约发出的画面来看,这种弹药是否真的具备制导功能是很可疑的,而且从乌克兰方面关于此型炸弹实战效果的报道来看,这玩意儿似乎也确实没什么准头。只是从最近的一些报道来看,这玩意儿似乎在最近开始获得了制导能力,不仅仅是在战场报道上说它开始有准了,更主要的是据称已经发现了带有精确制导组件的残骸。
我们先来看看1月份发布的这个照片上能看出什么。
从这张照片上我们可以看出,这枚MPK-FAB-500炸弹是被挂在一架苏-34战斗轰炸机的机翼挂架上的,它的前方和后方各有一根线连接到炸弹上,但似乎都不是电缆,而是钢丝绳。
前面这个钢丝绳是连接到引信的保险上,这个是航空炸弹的传统设计了,用来在投下的时候拉掉保险环,解脱保险。
后面这根钢丝绳则是连接到炸弹尾部的一个装置上,应该也是用来解脱某种保险装置,只不过可能不是炸弹引信的保险,可能是用来解脱弹翼弹出的锁定机构,确保炸弹在离开飞机后才展开它的两片弹翼。
也就是说没看到它和飞机之间有电缆连接,除非俄罗斯用蓝牙或者什么无线连接手段,否则的话,飞机无法向炸弹进行目标数据装订这类的操作。
所以基本可以肯定这是一枚无制导炸弹。
从炸弹下方这个用铝合金焊接起来的增程修正模块来看,它整体是用铝合金焊接而成,从未爆弹残骸可以看出,里面也没什么复杂的结构,没有电缆,机电设备什么的,弹翼可能是靠弹簧弹出的。甚至我们能看到它的头部那里有着丑陋的焊接痕迹,很难让人把这玩意和高科技联系在一起。
MPK上如果说有什么东西可能有点高科技,那就是它的控制机构了,在它的尾部,可以看到一个涂成蓝色的控制盒,控制和下方的铝合金梁两侧,各有一片舵面,明显是可以转动的。
这两片舵面也是整个这枚炸弹上唯一可能具备控制能力的机构了。
这到底是什么?
美国《战区》网站上分析此弹照片的文章作者也很奇怪,他猜测说,是否这两片弹翼其实只起到一个作用,就是在投下后按照预定时间让炸弹进入俯冲,从而使得炸弹多少能有一点点准头。
也就是说,飞机对准目标飞行,在特定距离上扔下炸弹,炸弹就会在向前飞行特定距离后向下俯冲,击中目标区。
但这种攻击方式几乎完全没有准头,基本上是瞄哪儿就炸不着哪儿,用这篇文章作者的话来说似乎也只能用来攻击城市这类的目标。
但500公斤炸弹又不是核武器,这样做的意义实在是很有限。
目前俄罗斯空天军在乌克兰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杀之不尽,拜苏联对于地面防空系统的重视所赐,乌克兰的“山毛榉”等型号的苏制防空导弹给俄空天军的轰炸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此前我们已经看到俄军采用直升机和苏-25超低空飞行,然后仰头向上发射火箭弹,这样的“超视距攻击”手段。而这种方式发射的火箭弹虽然已经相当没准了,但也远比上面说到的这种方式要准确的多。
所以MPK可能并不是简单的控制炸弹一头扎下去这么简单,它应该是具备一定的弹道修正能力的。
那么,仅有两片水平尾翼,怎么控制炸弹偏航呢?
其实这倒不难,我们知道,飞机虽然有垂直尾翼,但垂直尾翼的舵面只能微调飞机的飞行方向,实际上飞机飞行的时候是利用侧滑,也就是先用水平尾翼或者副翼控制飞机向左右侧面滚转一定角度,然后利用升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来推动飞机在水平方向上的机动。
因此理论上,只有两片水平尾翼也完全可以控制方向。
那么这个蓝色控制盒可以做的事情其实就很多了,最简单的设想就是在里面装一套简单的惯性导航系统,反正射程只有几十公里的话,即使完全不考虑惯性导航系统的积累误差,也就是让命中精度从几米下降到百十来米,凑合够用了。
当然飞机和炸弹之间没有数据传输能力的话,没办法给炸弹设置投掷后的飞行路线,所以它依然需要飞行员对准目标再投掷,这样炸弹就可以按照一条相对于飞机投弹时位置和方向既定的路线飞行。这其实就有点类似于二战时期的航空鱼雷了,当时的航空鱼雷也没法装订发射后转向角什么的,只能按照飞机投下的方向角走。
实现这个基本功能只需要相当简单的控制系统。
看到这玩意吧,总让人有种感觉,似乎只要二战时代的技术水平就能造出这玩意了吧?
你还真别说,苏联图纸考古事业前途无限,咱们随便一挖就挖出来一个。
1938年,苏联弹药人民委员会NII-3研究所提出了一个带有火箭发动机的紧凑型滑翔炸弹的想法,当然这个东西的名字还是带有时代特色,它叫“飞行鱼雷”,代号PRAB-203。
因为在30年代更早的时候,其实苏联已经开发过一系列滑翔炸弹,当时的设想是利用陀螺仪保持炸弹按照特定方向飞行和命中目标,以在敌方高射炮射程外攻击目标,尤其是战舰。但由于那个时候飞机飞的太慢,炸弹就更慢了,受到风偏影响的滑翔炸弹总是偏的不行。而PRAB-203的弹体内带有一个火箭发动机,可以加快飞行速度,这就可以降低风偏的影响。
不过即使如此,在设计的30公里射程上,它的命中精度依然感人,只能打中城市大小的目标。
为了提高命中率,设计师们的改进设想是,一是降低射程,射程改为15公里,这样在水平飞行时速度更高,然后在接近敌舰时,抛弃弹翼,炸弹变成一个大钢管,在水上以打水漂的方式前进,直到一头撞上敌舰。
作为反舰武器,就得考虑击穿敌人战舰的装甲,所以就采用了简单粗暴的办法,直接用203毫米的炮管当外壳。当然这结果就是炸弹很重而战斗部很轻,它的战斗部只有25公斤,炸弹的具体重量没有查到,但从其尺寸估计应该会有一两百公斤。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NII-3打算继续开发254毫米乃至305毫米的型号,使用相应口径的海军舰炮炮管为材料,这样战斗部相应的就可以更重,威力更大。
当然这个东西最后失败了,在几次试验中,基于机械式陀螺仪的自动驾驶仪精度实在太差,战斗部又太小导致它几乎没什么实际意义,而且设想中的“水漂”式攻击实验也没有成功。当时研究人员认为,问题的关键是需要引入真正的制导系统,让飞行员能够控制炸弹的飞行,从而击中目标。我们今天当然知道这是一条正确的方向,德国和美国在二战中就投入了类似的制导炸弹并取得了战果。但随着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苏联没那个闲心去继续研究这玩意了,于是研究中止。不过这个项目积累了大量自动驾驶仪和自动稳定系统的经验,也为后来苏联研制飞航式反舰导弹和巡航导弹奠定了基础。
从1938年到2023年,历史转了一个圈,又回到了滑翔炸弹这个点上。
其实和带MPK的FAB-500炸弹相比,当年这个PRAB-203似乎与俄罗斯的“雷霆E1”(GROM-E1)炸弹更接近,你看,滑翔炸弹,带火箭发动机,还能反舰……甚至外形都有几分相像,是不是很妙?可惜它是列宁格勒彩虹设计局的作品,而PRAB-203的研制单位今天已经并入了金刚石-安泰设计局,主要制造防空导弹了,所以这血缘关系就没法强行续了。
但是从这个纯惯性简易制导,滑翔攻击的思路来看,MPK-FAB-500又是货真价实的PRAB-203精神续作。
感觉今年不光是游戏公司都喜欢搞老游戏REMAKE,连军工企业也都发现这事儿可以搞了呢……
不过显然即使有了21世纪技术水平的MEMS陀螺仪加持,但由于控制系统过于粗糙,MPK-FAB-500如果真的完全不用制导系统,也仍然只能说打个大概齐,也就是从只能打“城市大小的目标”进化到在瞄准动作准确情况下有个几十米到几百米的精度,依然也只能打诸如敌方集结区这类的目标,实战意义依然有限。
但从最近关于它精度的报道来看,MPK-FAB-500应该在几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从无制导到制导的进化,
其实这也没有什么难的,就是加装卫星导航系统,然后再拉一条电缆让它和飞机的火控系统能够交换数据就行了嘛,硬件成本增加不会超过几千元人民币吧。甚至炸弹上都不一定要装卫星导航,就直接用飞机上的卫星导航系统修正一下炸弹上的惯性元件的误差都行,关键是让飞机能给炸弹装订目标信息,那价格还能再便宜一些。
当然硬件成本也不是全部,更重要的是要改一下飞机火控系统,让它能够识别和控制这种新型弹药,由此会产生一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问题是俄罗斯这不是真的困难到了要追求极限降低成本了嘛?
我猜过程可能是,“啊,改进还没做完,但是我们现在这个无制导版本也能用了,要不,咱们就拿它先试试?反正好像也不是不能用呢?”然后俄军还真就同意了,“那就试试呗”。
某种意义上这和这次战争之前俄军总喜欢吹嘘加装SVP-24轰炸计算机后,苏-34能够用无制导炸弹打出精确制导炸弹同样效果一样,除了技术和成本上的问题,和俄军上层的脑回路还真的是有很大关系。
我们之前也说过这个问题,世界各国的军队相比商业组织来说,都是一个比较保守的组织,在接受新概念,新思路方面总是会慢半拍,即使是接受了,也往往会出现局部的开倒车,而MPK-FAB-500就是俄军满心不情愿,但却被战场残酷现实推着不得不往前走的一个表现。
好了,本期节目咱们就说到这儿,感谢您的收看,咱们下回再见。
X 关闭